典哥这辈子都忘不了,小时候第一次吃辣的感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爸爸爸爸,这是什么呀?这个好吃吗?
——这个呀,叫辣子鸡。很好吃的!
——辣子鸡?会不会很辣呀?
——一点都不辣,不信,你尝尝呀!
于是,天真无邪的我,夹起来一块“闻起来真香”的辣子鸡,毫无防备地送进嘴里大嚼特嚼……
(图源:网络[1])
之后的几秒钟,在场所有人都见证了我是如何热泪盈眶、头皮发麻、迅速扔掉筷子跑下饭桌,四处疯狂找水的场景……
多年后,我去四川上大学。临行前,爸爸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你可以好好锻炼锻炼了!”
四年后,我已经从一个“吃辣小白”,变成了“吃辣大V”:剁椒鱼头、水煮鱼甚至生吃辣椒都不在话下。
这时,我才明白爸爸的良苦用心。
所以——
首先,明确地告诉你答案——当然可以!
辣,其实不是一种简单的味觉,而是一种“痛觉”。
当辣椒素与我们身体里感受痛觉和热量的受体分子蛋白(TRPV1)结合,就会产生“火辣辣”的灼痛感。
而TRPV1是人体的“外周神经通道”,主要作用就是识别和反馈“痛”的感觉[1]。
当我们刻意地经常吃辣、多次吃辣、总是吃辣,这个TRPV1就会一次次地被“辣”的感觉刺激。
(图源:soogif)
这个时候,为了安抚TRPV1那颗“烦躁的心”,神经细胞会给它们添加一些物质(磷酸基团),降低其与辣椒素的结合能力,从而降低对“辣”的敏感度[3]。
那么,本来很辣的东西,我们就不觉得那么辣啦!
(图源:soogif)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味觉会逐渐变得不那么“敏感”了。
那些曾经让你无法忍受的辛辣食物,过些年再吃,可能会让你觉得——
(图源:soogif)
明白了这些,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下面这些很难理解的事情↓
——完全不能碰辣的老同学,多年后相见,突然变得“无辣不欢”!
——本来无辣不欢的人,去不同地方工作生活多年后,吃辣能力大大下降!
——有些地区的孩子,每顿饭都有辣椒,小小年纪就特别能吃辣!
有的人可能觉得,辣椒是一种“刺激性食物”,多吃会让人“上火”,没什么好的。
还有人认为,吃辣会让人长痘痘、皮肤差、拉肚子、得痔疮……真的是这样吗?
辣椒是蔬菜中的“维生素C之王”。
不同品种的辣椒中,维生素C含量有所不同。每100克维生素C含量:甜椒(130mg)>彩椒(104mg)>小红尖辣椒(86mg)>青尖椒(59mg)。
同时,辣椒富含多种维生素(A/B族/C/E/K/P等)、矿物质(如钙/铁/磷)、类胡萝卜素、辣椒素、膳食纤维等。
有很多辣椒,其实一点都不辣!比如线椒、羊角椒、灯笼椒、美人椒、牛角椒……它们的辣椒素含量其实并不高。
而像青椒、红椒中的辣椒素含量较高,食用过量确实可能刺激到胃肠粘膜,让人容易出现胃疼、结肠运动加快、排便次数增加等反应。
但这些反应都是暂时的,一般不会累积,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研究显示,多数辣椒素在到达结肠时就已经被消化吸收,无法“安全而完整”地抵达肛门[5]。
也就是说,即便吃了辣,第二天也不一定就会辣屁股!
(图源:soogif)
还有人回顾性地分析了120多项针对辣椒素激发咳嗽实验的安全性研究。
所有研究加起来,一共有超过4800多名受试者(其中4374名成人,459名儿童)。
(图源:网络[6])
结果显示,只有一小部分人报告喉咙受到了短暂的刺激。同时,所有研究中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6]。
简而言之,吃辣椒,可能短暂地被辣味呛到、咳几下,但不会带来什么健康损害。
甚至有研究发现,吃辣与心血管疾病和多种肿瘤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还有一定的抗结石、抗炎和镇痛作用,对胃肠系统也有益[7]。
(图源:soogif)
事实上,我们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主打辣味的不健康食物:火锅、烧烤、油炸食物、辣条……
虽然美味,但无一例外都是高脂、高糖、高盐的食物,它们才是造成爆痘、长胖、胃痛的“罪魁祸首”。
这个祸,辣椒可不背!
(图源:soogif)
那么,如何健康地吃辣呢?
首先,如果你真的想提高吃辣的能力,那么可以少量多次尝试,慢慢提高对辣的耐受性:微微辣→微辣→中辣→重辣→变态辣(最后一个似乎就没什么必要了)……
但也要注意尺度——真的没有必要吃辣到口腔、喉咙和胃都痛的地步!
(图源:soogif)
其次,可以尝试吃不同的“辣”物。但要注意选择健康的食材,尽量少油、少盐、少糖。
最后,在吃辣前,可以先喝一些牛奶之类的乳制品,即可以保护你的胃,也可以短时间提升你的吃辣能力。
而在吃辣后,牛奶、豆浆等也都是非常有效的“解辣神器”!牛奶中的酪蛋白可以减少辣椒素的刺激,减少“灼热感”。
当然,每个人对“辣”的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就是不能吃辣,一吃辣就拉肚子,怎么练也练不出来。
如果是这种情况,还是不要勉强自己去锻炼吃辣了。
此外,1岁以内的孩子,胃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也不建议尝试味道较重(咸/甜/辣等)的食物。
而有口腔黏膜破损、口腔溃疡长期未愈、刚刚拔牙的人,也最好不要吃辣了。
回到本文开头,如果某一天,你的孩子看着一碗热腾腾火辣辣的毛血旺,天真无邪地问道:
“妈妈妈妈,这是什么呀?好吃吗?”
你会怎么回答?
审稿专家:马跃青
航天中心医院营养科营养医师
参考文献
1.https://www.sohu.com/a/479696958_120894492
2.赵齐飞, 孙邈. TRPV1通道介导疼痛的研究进展[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 23(008):4734-4735.
3.https://www.sciencefocus.com/the-human-body/can-you-learn-to-like-spicy-food/
4.杨月欣.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1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5.梁倩莹, 段炼, 王胜奇, & 李国锋. (2015). 辣椒素大鼠不同肠段在体给药药代动力学.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42(2), 206-209.
6.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002935/
7.Krishnapura Srinivasan.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Red Pepper (Capsicum annuum) and Its Pungent Principle Capsaicin: A Review.Crit Rev Food Sci Nutr. 2016 Jul 3;56(9):1488-500.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