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暑期是国人外出旅行最火爆的时节,古城游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甘肃天水拥有我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民居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为抢救这些古建筑,天水市从2015年至2021年拨付西关古城保护资金超过8.88亿元。然而央视记者暑期走访发现,不到两年时间,很多花大成本修缮的文保院落遭遇“改头换面”,危及古建安全。剩下的文保院落里,仅有3处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据了解,2022年9月,天水市秦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授予天水市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9处文保单位特许经营权,同时要求,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展示利用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相关流程,履行审批备案手续。然而在现实中,古建被随意改建、违建的情况比比皆是,出现问题后,当地有关部门却表示“没有收到任何报批手续,所以无从监管”。这一方面源于文保部门在执法方面的弱势与无力,另一方面,当创收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压倒了文物保护的责任,只要是能下金蛋的母鸡,执法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很多地方的常态。
经济因素本来可以成为推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强大动力。就古建筑的活化利用而言,一方面对其功能属性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空间使用上进行探索和多样化改造,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这是文物建筑“活起来”的双重路径,被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为文物保护的有效模式。如英国伦敦圣潘克拉斯万丽酒店、印度泰姬陵法拉克奴玛宫酒店,都是在文物基础上改造升级而来,如今变成了游客纷至沓来的打卡胜地,旅游业带来的充沛资金,让破败的历史建筑恢复了往日神采。
在文保与商业之间,必须画下一条红线,即有效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础。古建筑的改造不能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不能危害文物安全。天水古城出现的问题,首先在于突破了保护的红线。如被改造为日式餐厅的一处明清院落,据专家介绍,改建后雨天时雨水会溅到柱子上,这些损害是不可逆的,见水一次伤害一次,会加快院落的糟朽。其次,公共财政补贴的维修保护项目,其开放运营应以公益性为先。仅3处向大众免费开放,其他设施不消费就不得进入,可能产生公共投资收益被私人占用的嫌疑。
古建、旧城商业化的例子,眼下在国内俯拾皆是。相对于过去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旧街区和古建筑的活化需要更细致的操作,也需要更高水平的规划和管理。除了聚集人气和商家,保护文物、改善民生、引入业态、文化复兴……城市更新应该根据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设立多重目标,妥善处理协调各方利益。比方说,许多旧街区和古村落改造后入驻大量商家,或者商家只服务于游客或外国人,势必影响挤压原住居民的生活,影响当地原本的业态;这不是动用财政资源进行改造的初衷。尊重历史,服务百姓,应该成为古建商业化改造运营的底线。
分享到: |